<em id="rhf9x"></em><button id="rhf9x"><acronym id="rhf9x"></acronym></button>

    <rp id="rhf9x"><object id="rhf9x"><input id="rhf9x"></input></object></rp>

    <nav id="rhf9x"><big id="rhf9x"></big></nav>

  1. <em id="rhf9x"></em>
      <button id="rhf9x"><acronym id="rhf9x"></acronym></button>
      研究課題

      京津冀城市群發展趨勢與協同創新格局


      京津冀城市群發展趨勢與協同創新格局

      來源:農村與區域發展研究所

      日期:2016-01-12

      作者:王書華

      一般來說,科學技術支撐地區經濟發展,由于產業要素的空間集聚與地域布局形態,往往受地區主體功能定位和城市(群)空間戰略格局的影響。因此,地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除探討產業技術層面、制度層面的創新內容之外,需明晰國家或地區經濟在地域空間上的基本格局及其趨勢,探討京津冀地區(城市群)發展的基本格局及規律性的基本趨勢,是破解京津冀協同創新的基本出發點。

      1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三大基本格局

      1. 1以1小時經濟圈為核心的城市群正在形成

      城市群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若干城市通過密切的內部聯系構成的城市集合體。京津冀城市群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石家莊等八個地市,城市群區域總面積為18. 34萬平方公里,人口8500萬。從整體來看,2003—2012年間,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三地城鎮化水平均呈逐年增加趨勢,十年間分別增加16.15%、10. 53%和13. 28%,2012年地區城鎮化水平達為57. 85%,高于全國52. 57%的平均水平。近年來,隨著鐵路、公路、港口、航空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區域內京津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國際機場、港口群、信息通信等的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正在迅速推進,京津兩大國際都市之間的“半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京津冀間快速便捷、現代化、網絡化的區域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為加快要素流動和產業展開奠定了重要的物理通道,為京津冀地區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群、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支撐。

      1. 2有著巨大內部差異的特殊城鎮體系

      從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來看,城市群(或都市圈)是城市發展的最高階段,該階段城市經濟功能是由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同與其有緊密社會經濟聯系的臨近城鎮,依托交通網絡組成的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具有一體化傾向的協調發展區域。從自然和人文條件來看,京津冀城市群內的城鎮特色各異、類型豐富、自然多樣[1] ,既有山城(張家口、承德)、港城(秦皇島、天津),又有平原城市(保定、廊坊、滄州、石家莊等)和丘陵平原城市(唐山、北京)。這對建設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城市,奠定了良好自然和人文基礎。但是,京津冀城市群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城市群的顯著之處在于其內部極度不平衡的城市發展水平。數據顯示,2012年京津兩市的城市化水平分別為86. 20%和73. 33%,屬于高度城市化區域,而同期河北省城市化水平僅為46. 80%,不僅低于北京、天津兩市的水平,而且低于全國52. 57%的水平[2] 。而且,除北京、天津兩個超級大城市以外,京津冀都市圈內二級城市發展明顯滯后,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較弱[3] ,表現在城市群發展格局上,京津冀都市圈并沒有呈現出“以核心城市為中心、經濟發展梯度依次遞進的‘放射式’”空間格局

      1. 3相對較低的城鎮化發展強度

      為表征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空間形態和經濟密度,經測算,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密度、規模城市密度、建成區密度和城鎮人口密度僅分別是長三角地區的51. 24%、52. 65%、23. 82%和56. 29%。其中,規模城市密度指標尤其偏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分別為3. 34個和1. 36個,是京津冀地區(僅為0. 6個)的5. 6倍和2. 3倍,京津冀地區的水平最低[4] 。結果顯示,京津冀地區城鎮化強度遠低于長三角和珠三角(見表1),規模城市密度更是低于其他世界級城市群。

      2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三大基本趨勢

      從國內外都市圈(城市群)的發展經驗來看,大都市圈絕大多數發育于沿海地帶或者大河中下游地區,區域城市化與工業化水平較高,并且都注重經濟空間與生態空間的協調與均衡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京津冀地區建立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系統的圈層式區域城鎮空間布局體系,是面向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競爭格局下的基本趨勢。

      2. 1由京津“雙核”向“多極化”、由“點軸開發”向“圈層式”發展轉變

      按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80中國科技論壇(2015年11月)第11期來看,城市群(或都市圈)是城市發展的最高階段,世界各個都市圈均由大都市和眾多中小城市組成,大都市是城市圈的核心,是人口與產業集聚的引力中心。如紐約都市圈,包括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和華盛頓等5個大城市,以及40個10萬人以上的中小城市,其中紐約作為核心城市,都市圈其他城市都基于自身優勢,尋找錯位發展之路,區域內的產業分布呈現出多元和互補的格局,并且這些城市的發展始終離不開紐約金融中心的輻射作用。由此從長遠看來,京津冀城市群總的發展趨勢,應該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由非均衡增長逐步轉向均衡增長,空間極化趨勢將逐步減弱,區域經濟增長極將由磁力強、個數少的極點向多極化轉變[1] 。就整體而言,圈層式的地域城鎮布局方式是與這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相適應的。

      2. 2網絡化的區域交通體系是都市圈高效運行的重要載體

      快速交通和信息技術是城市群發展的基本驅動力,以鐵路、公路等為主的區域性基礎設施網絡構成城市群空間結構的骨架,從空間形態來看,城市群總是有一條產業和城鎮密集分布的經濟走廊。從京津冀地區來看,伴隨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協同發展,該地區的快速交通條件將有很大改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空港等一體化、信息化發展,正改變人們的時空觀念、通勤方式,這將大大縮短城市群內城鎮之間的時間距離。因此,城市體系中的二級、三級中心城市的發展,就不能局限于傳統交通方式下的城鎮,1小時和2小時經濟圈范圍也將在地域空間上得到擴大和拓展。

      2. 3空間協調和合理分工是推動京津冀都市圈發育成熟程度的首要內容

      都市圈內部是否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體系,是衡量都市圈發育成熟程度的核心指標。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都市圈內各城市根據自身在區域背景下的優劣勢而承擔不同的職能,在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共同發揮了整體集聚優勢,形成整體的區域競爭力[5] 。都市圈要始終注重核心城市“點”的高度集中和經濟社會活動在“面”上的分散布局。因此,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結合京津冀地區的自然條件和城鎮現狀基礎,京津冀地區應該依據建設條件,進一步優化城市布局,堅持規劃同編原則,戰略性的確定城市功能定位、發展方向與協作。通過多中心布局解決首都功能疏解,尋求宏觀區域上的分散布局,積極發展中等城市,增加城市密度,培育首都經濟圈的多中心結構,實施“雙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戰略。同時,推進“規劃同編、產業同鏈、交通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科技同興、生態同治”將成為必然趨勢和客觀要求。為此,把完善首都職能放在首位,重要的節點城市可適當分擔北京一些非首都城市職能。

      3京津冀城市群協同創新的四大著力點

      以北京為核心的首都經濟圈地區是集聚豐富創新資源、科技創新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隨著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深入推進,發揮首都經濟圈科技資源集聚優勢,明確京津冀三地區域創新中的功能定位,完善技術轉移與成果產業化支撐平臺建設,強化區域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建設,必將有效提升首都經濟圈的整體發展實力,對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發揮更為顯著的支撐引領作用,推進京津冀城市群形成圈層式、網絡化的區域創新格局[6] 。

      3. 1集聚資源全力推進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頂層設計和建設

      對于京津冀地區而言,要全力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完善中關村“一區多園”格局特色的發展格局,深入推進國家人才特區和科技金融中心建設,加快中關村科技城、未來科技城和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帶、南部技術制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建設。采取多種措施集聚國際和國內高端創新資源、服務中介機構,搭建國際化服務平臺;加強基礎性和應用性科學研究,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提升原始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

      3. 2統籌中心城市與經濟腹地,依托中等城市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的載體

      發揮北京作為科技創新中心的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進一步明確京津兩大都市區各城市的功能定位,發揮北京市在集聚科技資源、天津市港口經濟等強大引擎功能,依托完善的網絡化交第11期(2015年11月)中國科技論壇81通軸帶,加緊制定京津冀地區產業協同、技術協同等實施方案,優化高技術產業、臨港產業、臨空產業的空間布局,深化京津冀三地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空間功能定位,破除各城市各自為政、惡意競爭、產業項目重復建設的諸多現實問題,切實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推動區域產業集聚、經濟協作、資源共享、要素流動等有機銜接與良性互動。依托經濟腹地的二級城市,共建一批科技園區,推進京津冀產業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基地建設的一體化的空間布局。天津要發揮港口優勢、制造業基礎優勢和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優勢,河北在能源、材料、生物制藥、機械制造、精加工業等方面的優勢,北京在人才、技術、服務方面的強力支撐,推進天津先進制造業中心、河北新型工業化基地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的建設。瞄準正在北京實施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生態保護、糧食安全、低碳與綠色城市試點、重大裝備制造等領域,通過組建一批“協同研發中心”、試點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等措施,推動其重大技術產業化基地在京津冀三地實施,最終推動一批京津冀協同創新實驗區建設。

      3. 3率先推進創新要素市場的區域一體化建設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兩市一省技術市場

      一體化建設,完善各地科技成果轉化和交易信息服務平臺,完善信息共享、標準統一的技術交易服務體系,建立一體化的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市場,促進科技服務業大力發展,既有助于發揮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又有助于發揮創新的輻射擴散功能,帶動周邊地區的創新發展,推動北京作為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區。建立京津冀科技創新資源的共建、開放與共享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京津冀地區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網絡,推動建設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協作共用網;探索建設先進制造技術硬件資源共享平臺,面向企業開放共享。

      3. 4構建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的激勵機制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當前,京津冀地區存在大都市區人口過度集聚與周邊貧困帶并存的現象,制度性障礙使得人口流動在異地得不到身份認同、社會保障等各種社會福利的地區差異,都妨礙了區域間人口的流動。并且京津冀之間的人才流動,更多表現為“單向流動”,如何通過產業轉移帶動人口流動,并結合體制機制創新等措施,是促進京津冀人才協同的重要途徑。為此建議:一是針對央屬科研機構集聚的特點,試點推進科研人員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股權激勵政策、國有資產處置權等示范政策,在京津冀地區協同創新實驗區內實施,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業積極性。二是在京津冀協同創新實驗區內,試點推進知識產權保護、社會保障體系、人事檔案管理等制度銜接,尤其是探索實施有利于產業創新發展的高技術人才的社會保障政策改革與銜接,實現高科技產業與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無縫對接。三是推進三地聯合辦學與交叉任職,培育企業家與技能型人才隊伍,允許國外優秀科研機構在三地間設立研發基地,推進產業化基地建設的人才隊伍支撐工作。


      參考文獻:

      [1]邢天河.面向21世紀加快建設京津冀城鎮體系[J].城市,1995,2.

      [2]2004—2013年歷年《北京統計年鑒》、《天津統計年鑒》、《河北經濟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3]周月.京津冀城鎮化進程中的問題分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4.

      [4]李建民.京津冀城鎮化及其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較[J].人口與經濟,2014,1.

      [5]劉瑞,吳琴.首都經濟圈八大經濟形態的比較與啟示[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1.

      [6]王書華等.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戰略研究報告[J].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2015.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爱
        <em id="rhf9x"></em><button id="rhf9x"><acronym id="rhf9x"></acronym></button>

        <rp id="rhf9x"><object id="rhf9x"><input id="rhf9x"></input></object></rp>

        <nav id="rhf9x"><big id="rhf9x"></big></nav>

      1. <em id="rhf9x"></em>
          <button id="rhf9x"><acronym id="rhf9x"></acronym></button>